《盜墓筆記》里的玉俑真的存在嗎?
看過小說《盜墓筆記》的各位爺應該都知道,在第一部七星魯王宮的篇章內,無邪和三叔一群人在魯殤王的陵墓地宮內發現了一幅“玉俑”。這件東西就穿在魯殤王的身上,由無數塊玉片組成。
它還有一個神奇的功能,能讓尸體千年不腐,并且每500年蛻一次皮。每蛻一次皮就會年輕一次,直到穿著玉俑的那個人死而復生。
小說里面的鐵面生把魯殤王從陵墓里面拉了出來,自己躺進了“玉俑”,于是3000年來都沒有死亡腐爛,反而還有呼吸,宛如睡著的活人。
那么這“玉俑”到底是什么東西呢?它又為什么能使人長生不老呢?
小說當然是虛構的,魯殤王和鐵面生歷史上也并無其人。不過,“玉俑”這個東西卻是確確實實存在!它的原形就是漢朝的“金縷玉衣”。
而歷史上能夠有擁有“金縷玉衣”的人,他對玉衣期望值和《盜墓筆記》小說中描寫的功能是一樣的,希望能夠借助“金縷玉衣”尸身不腐,獲得重生。
金縷玉衣最早出現在什么時代?
《盜墓筆記》中魯殤王得到的那件“玉俑”,是從西周時期的周穆王時代流傳下來的,一直保存在周穆王的皇陵里。但據歷史記載,金縷玉衣最早出現的時間是西漢。
金縷玉衣也稱"玉匣"、"玉柙"。它出現之始的作用就是古代帝王和皇族成員死后入殮之時穿在身上的殮服。
據《西京雜志》記載,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接。這種玉匣就是人們日常說的金縷玉衣。
那么人死后為什么要穿上這種玉衣呢?
除了象征穿戴者身份尊貴之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
漢代人認為玉是“山岳精英”,將金玉置于人的九竅,人的精氣不會外泄,就能使尸骨不腐,那么來世便可獲得再生。所以用于喪葬的玉器在漢代的墓葬規格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根據從數年前從河北省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家族墓葬中發掘出來的兩套金縷玉衣來看,這種作為陪葬品的玉衣有著極為高超的制作工藝。
“玉衣”的形狀和人體幾乎一模一樣,由頭罩、上身、袖子、手套、褲筒和鞋六個部分組成,全部由玉片拼成,并用金絲加以編綴。
頭部由臉蓋和臉罩組成,臉蓋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組成臉蓋的玉片絕大部分是長方形的小玉片,雙眼和嘴是在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塊長條瓦狀玉片合攏而成,惟妙惟肖。
目前這種金縷玉衣在中國的土地上已經出土并且拼湊完整的已有20多件。
除了在中山靖王劉勝的家族墓葬中發現了兩件完整的之外,還有定縣西漢中山孝王劉興墓、東漢楚王劉戊(一說為第二代楚王劉郢客)墓、曹操的宗族曹騰(曹操祖父)墓,和1986年發掘的河南永城芒山鎮芒碭山僖山漢墓,也就是相傳被曹操盜掘過的西漢末期的梁王墓。在這些墓葬中都出土了不少做工精細的金縷玉衣。這些玉衣耗用玉片、金絲巨多,往往需要數個玉匠一起工作,花費好幾年的心血才能完成一件。
古代帝王對長生不老的最求,可謂前赴后繼。秦始皇為了長生不老,聽信方士徐福的話,讓他帶領500童男童女和無數財寶去海外尋訪仙人,花費無數人力物力,卻毫無結果。然后又開始了煉制丹藥,甚至不惜花費巨資尋找藥引。后來窮奢極欲的漢室貴族,迷信“玉能寒尸”。為使其尸體不朽,他們用昂貴的玉衣作殮服,且使用九竅器塞其九竅。
所謂九竅就是指兩眼、兩鼻孔、兩耳孔、嘴、生殖器和肛門,用玉塞把九竅堵上,就可以使精氣不致于擴散,以為就會獲得重生,可謂費盡心機。
但結果適得其反,由于金縷衣價格昂貴,往往招來許多盜墓賊,以致“漢氏諸陵無不盜掘,乃至燒取玉匣金縷,骸骨并盡”。為了防止這種現象,節約國家開支,三國時期的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于是金縷玉衣在中國消失了近400年。這不得不說是一種英明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