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平凡生活的電視劇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
根據路遙同名小說改編、由著名導演毛衛寧執導的電視劇《平凡的世界》,講述了1975年到1985年中國農村改革的故事,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真實記錄了改革開放初期農村青年的人生奮斗歷程。
該劇通過描摹發生在中國陜北農村和城市具有代表性的生活圖景,刻畫了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折射出轉型時期社會的徘徊和陣痛。全劇洋溢著光明、樂觀、溫暖、有力的理想與情懷,是一部生動反映“中國夢”主題的感人作品。
7年醞釀,精心打磨
路遙的原著全景式地描繪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中國城鄉生活改變和人們情感變遷的故事,是中國當代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作品之一,曾在1991年3月獲中國第三屆茅盾文學獎,被譽為“茅盾文學獎”皇冠上的明珠。
早在2006年左右,《平凡的世界》的電視劇改編權就已被上海一家公司收購,他們找到SMG尚世影業作為合作伙伴。由于原有的社會影響力和關注度,翻拍的難度系數很大,一直無人敢接拍。直到2013年,出品方之一的華視影視力邀導演毛衛寧、編劇溫豪杰加盟,并得到了路遙女兒的大力支持,翻拍方順利進行。
編劇溫豪杰對劇本做了多次精心打磨,在改編沖刺期每天工作17至20個小時,光前6集就改了7稿,基本呈現了小說95%的故事情節和人物關系。不同的是,原著以孫少安、孫少平兩兄弟的自強不息為主旋律,電視劇則將結構改為三個主角、三條主線齊頭并進,使電視劇人物形象更為豐滿,情感迸發更加激烈。
溫豪杰表示
“
我們是60后的導演、70后的編劇、80后的制片人與演員,如今想要影響90后。《平凡的世界》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個如何把平凡生活變成不平凡的過程,平凡中孕育的力量是無可估量的。
由于《平凡的世界》是有著濃厚陜北特色的作品,導演毛衛寧要求演員提前進組體驗生活。演員們在開機前幾個月就開始研讀原著和劇本、學習當地方言,為拍攝做準備。制作方斥資1.2億,配備時下最高規格的高清攝像機進行拍攝,所有戲份全部實地取景,百分百還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場景。成片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原著節奏的基調,作為宏大的長篇敘事,《平凡的世界》不走“快消”模式,不按照商業劇快速生產銷售的模式去運作,它以高投入與多年培育證明,好口碑和資金回報并不矛盾。
該劇開播后,以生動的人物、感人的故事在海內外享有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和關注度,并在第28屆金鷹獎、第30屆“飛天獎”、第12屆中美電影節、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等評選中收獲多項重量級獎項。
“這部劇幾乎拿了中國現有電視劇獎項評選的大滿貫,獎項范疇涉及編、導、演、音樂、制作等各個環節,如今又拿下五個一工程獎,可謂圓滿。”毛衛寧表示:“習近平主席在文藝座談會上談到,文藝創作有一百條、一千條方法,但是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于人民和扎根于生活,我覺得《平凡的世界》這部戲就是扎根于人民扎根于生活的戲。在電視劇拍攝過程中,主創人員既尊崇原著精髓,又并非簡單地重歸小說,而是力求打通文學與影視、過去和現在的通道,讓今天的觀眾也能夠通過熒屏對新時期改革開放之初那段令人難忘的歷史有更貼切而深入的理解。”
先抑后揚,收獲好評
值得一提的是,在該劇收視和網絡播出取得良好反響,實現文學原著的社會效應的同時,該劇播出后也得到了中央領導的高度評價。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兩會上海代表團討論時,特別提到了該劇。他和曹可凡聊起該劇,稱“好幾個頻道都在播”,并追憶:“當年曾和路遙住過一個窯洞。”
在9月27日召開的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表彰座談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云山專門提到了《平凡的世界》,認為它是堅持把人民群眾作為文藝表現主體的典范作品。
《平凡的世界》在開播后曾經歷低開高走的發展過程。2015年2月26日,該劇在北京衛視、東方衛視、樂視網首播,前兩集收視情況并不理想,兩大衛視該時段收視率都落后于日常排名。但憑借原著的文學底蘊,憑借電視劇制作的精良,這部作品很快被觀眾接納、傳頌,收視率節節攀升,網絡點擊量也在一個月內突破24億次,連帶著原著小說也進入新一輪銷售旺期。原著粉們紛紛作出好評,稱電視劇讓他們再次感受到了原著的韻味,“其中隱隱傳遞出的苦難學說和精神力量正是書迷最想看到的,這樣的電視劇才是忠于原著的好作品。”
對于60后、70后觀眾來說,《平凡的世界》是對他們年輕時真實生活的寫照,而對于80、90后觀眾來說,帶來的是對父母輩生活艱辛的直觀感受,是對真實歷史的震撼。該劇深刻而真實地反映了那個年代的政治特色和鄉俗鄉貌,用當代年輕人容易接受的表達方式,呼吁當代年輕人回顧歷史、勿忘本心,以史為鏡,指導未來前行之路。
平凡生活中有著“不平凡”
《平凡的世界》蘊含的厚重歷史氛圍和濃郁人文關懷,使名著改編產生了巨大的文化效應,真情呈現平凡人與苦難抗爭的勵志正能量劇情,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熱議,也贏得了全國觀眾的喜愛,獲得收視與口碑的雙豐收,成為2015年現象級大劇。
導演毛衛寧表示,“從某種程度而言,詩意與奮斗是路遙這篇小說的兩大饋贈,我們不敢顛覆,也不可能顛覆。即使我們現在的生活和1980年代的陜北農村風馬牛不相及,但基于‘奮斗’的信仰是可以穿越山河歲月勾連人心的。”
當下電視熒屏常被不切實際的幻象畫風主宰,以至于“瑪麗蘇”“杰克蘇”取代了平凡人成為觀眾的精神伙伴,而崇尚靠雙手創造生活的勞動者之歌成為珍品。正因為此,重拍《平凡的世界》,謳歌一代青年的艱難與奮進,外化地看是重溫經典,而內在地探討,則是用父輩的故事說歷久彌新的道理。
尚世影業之所以選擇《平凡的世界》,也正是考慮到它在文學意義以外的商業價值和社會意義,用熱門IP煥發時代效應,引起80、90后的年輕人關注。上海尚世影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魚潔稱, 作為國有影視企業,“現實關注,價值引領,文化擔當,匠心創作”是公司的創作主旨。
此次,尚世影業參與投資出品的電視劇《平凡的世界》、《海棠依舊》和電影《建軍大業》均榜上有名。“以前一說到主旋律創作,從投資、出品人角度,都會有些猶豫,想這個片子會不會叫好不叫座,會不會沒有收視率、沒有投資回報,可能只是拿點獎獲點榮譽。但其實我們越來越覺得,以傳世之心做傳世之作,深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關注時代的變遷和人物命運的變換,潛心做一些當代題材的挖掘和創作,一樣會受到觀眾的普遍歡迎。”事實上,《平凡的世界》講的是七八十年代中國最底層的陜西農民與命運抗爭、追求美好生活的故事,但它背后反映的是整個中國的時代變遷和命運變化,充滿了人文情懷。“這類劇也是當下熒屏呼喚和稀缺的種類,尚世影業在這方面的投資制作還會再加強,做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和制作精良的好作品。”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李準、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等專家認為,“《平凡的世界》的成功充分說明,文藝作品只有書寫人民,服務于人民,才具有久遠的生命力,只有把審美表現的焦距聚集在人的精神世界、時代的精神內核才能夠成為凝聚民族的強大的正能量。”
本文來源:解放日報·上觀新聞
作者:馮倩、李君娜
標簽: 平凡的世界,電視劇